首页 资讯 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

明天,我们该如何养老?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 “无声革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是,我国老年人口总体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

通过接续努力,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老有所养的安全网正在织密筑牢,传统养老服务模式正升级迭代为现代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新时代的老年人将迎来高质量的多彩晚年生活。

传统养老面临冲击

西周《礼记·王制》曾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这或许是我国最早关于赡养老人的记载了。

孝敬老人和赡养老人,一直是国人的主流价值观。即使在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也没有忘了鼓励孝道,大多有“70岁以上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老人免二子赋役,90岁以上老人免全家赋役”的规定。

到了汉朝,“以孝治天下”成为施政理念,尤其是“举孝廉”选拔官员的方式,从制度上使孝养得到大力推广。

从北魏一直延续到清朝的“存留养亲”制度,则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入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可谓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

然而,时移世易。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由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历史性转变,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4亿,占我国总人口的18.1%,亚洲老年人口的二分之一,全球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基本国情。更为严峻的是,少子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不断降低的抚养比,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代际养老压力徒增,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面临史无前例的冲击。

4月14日,在武汉市江岸区花桥街花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医护人员在为社区老人义诊 (才扬/摄)

三张安全网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我国养老问题。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加大投入,扎实行动、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养老保障的三张安全网——经济保障、健康保障、服务保障——正逐渐织密筑牢。

第一张网:经济保障网。

2009年,我国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村老年人由此开启了按月领“工资”的养老新生活。

2011年,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通过3年时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014年,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权利的平等。

2018年,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2020年4月,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次上调5%。这是自2005年以来连续第16年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也是2016年以来连续第五年统一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第二张网:健康保障网。

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之间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我国“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90%及以上;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分别达到75%和90%;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比例、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绿色通道比例分别达到100%”。

备受关注的还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国长期护理保险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有数十个城市进行试点,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从试点情况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能有效解决重度失能人员生活照料和康复护理问题,减轻失能家庭的负担,而且提高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第三张网:服务保障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救助型到普惠型,从以困难老年人为主到面向全体老年人,从以家庭成员提供服务为主到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转变。

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2016年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门联合发布《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各级政府制定实施的关于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更是多达300多项。

面对中国巨大且开放的银发市场,日本最大护理企业日医学馆、法国养老巨头欧葆庭集团等拥有先进养老经验和专业技术的境外养老集团纷至沓来。

智慧养老发力

随着老龄社会进一步深化,养老服务需求必将持续增长。

据预测,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比34.8%。届时,我国将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阶段,老龄化高位运行,社会抚养比稳定在90%以上。

面对上述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和服务供给匮乏的难题,中国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智慧养老。

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这为加快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强大助力和重要发展契机。

银龄行动

银龄行动作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在深化养老服务改革、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银龄行动以“构建普惠、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养老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三张安全网”为基础,推动传统养老模式向智慧化、普惠化、多层次化转型,切实回应了亿万老年人的关切与期待。

在经济保障方面,银龄行动通过创新政策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体系,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深入开展,不断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与此同时,专项资金的精准拨付,支持了一大批养老机构、康养项目的建设,为老年群体提供了稳固的经济支持。这一切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织就了一张坚实的“兜底保障网”。

在健康保障方面,银龄行动深入实施“医养结合”战略,推动老年医学科和康复科在医疗机构中的普及,构建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让老年人看病就医更加便利。同时,通过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效率,开创健康养老新格局。

在服务保障方面,银龄行动全面推进“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完善,老年人可在家门口享受便利的照护、助餐、助医等服务。同时,银龄行动还积极推动老年教育和银发经济发展,为老年群体提供学习、社交和就业机会,使老人们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未来,银龄行动将继续深化改革,以更高水平的服务和更全面的保障,为老年群体提供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正如这项行动的初衷那样,它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让亿万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温暖事业。

上一篇传统奢华与现代萌趣的激情碰撞,商业联动还能这么玩
下一篇 返回列表

延伸阅读

返回顶部